福建:医生、护士不懂手语 榕8万聋哑人看病难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日前,福州籍聋人阿力(化名)因肚子痛到某省级医院检查,由于医生不懂手语,他忍痛掏出纸笔写下症状,费了近一个小时,医生才弄明白他得了痢疾。因为耗时过长,阿力受尽了候诊患者的白眼……
阿力的求医遭遇只是一个缩影。在福州市,约有8万聋哑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上医院看病要么靠纸笔,要么由懂手语的亲人陪伴当“翻译”。据介绍,目前福州还没有一家医疗机构为聋哑人提供手语导诊,医患交流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就诊现状]
阿力在医院看痢疾花了一个小时,而福州有8万这样的聋哑人
近日,福州籍聋哑人阿力向记者反映,他到某省级医院检查时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当天,阿力家人外出办事,他突然感觉肚子疼痛,便自个儿来到某省级医院就诊。可一到医院,阿力就傻了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因为平时都有家人陪护的。无奈之下,阿力只好找导诊台帮忙,可无论他如何比划,导诊护士就是看不明白。阿力只好掏出纸和笔,一字一句写下自己的症状。
在医生办公室里,由于医生不懂手语,双方只能通过纸和笔交流。20分钟过去了,医生还没弄清楚他的病情,这可把排队的患者们急坏了,有患者边骂边挤白眼,阿力只能忍受着剧痛和其他患者的催促。
半个多小时后,医生好不容易诊断阿力得了痢疾。
据省残联维权处赵小瑜处长介绍,目前我省聋哑人总数多达68.8万人,仅福州就有约8万名聋哑人。阿力的遭遇,在福州几乎天天都会发生。
省聋哑人协会负责人林群说,听力残障的病患者看病时还常常会遇到医生的冷淡。林群本人也是一位听力残障人士,但她戴着助听器还能与人进行交流。即便如此,她每次去看病,都要带上纸笔,也常常受到医生的冷遇。
林群说,即使有懂手语的人作“翻译”,聋哑人患者跟医生的沟通还是会有隔阂,“医学术语都非常专业,医生问聋哑人的一些问题,聋哑人根本答不上来,而聋哑人写的很多内容,医生也看不太清楚”。常人一次就可以解决的小病,聋哑人患者通常要跑几趟。
[记者体验]
经过两个小时“指手画脚”的交谈,郑先生夫妇才看完病
聋哑人看病到底难到什么程度?3月29日下午4时许,记者陪同聋哑人郑先生、林女士夫妇到福州总院体验一番。
一进医院门诊楼大厅,郑先生找到导诊台,开始指手画脚地问询,可没有人“听”得懂。好在护士很有耐性,她们拿出了纸笔,示意郑先生把症状写在纸上。
“这里不好。”郑先生在纸上写了几个字,并用手指着自己的头。“是头痛吗?血压有没问题?”就这样,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地在纸上交流……20分钟后,导诊护士才明白郑先生的来意,并指引他们买病历、挂号。记者掐表计算,郑先生花了近半个小时。
来到心血管科,主任医师下班了,好在即将下班的副主任医师曹医生接待了郑先生。
“你哪里不舒服?”曹医生问道。郑先生急忙手舞足蹈,一会指这一会指那。曹医生只好拿出纸和笔。
“哪里不好?”医生写道。
“头痛,不力路。”郑先生回复。可一句“不力路”把曹医生给弄糊涂了。“是走路不方便吗?”猜测了许久,曹医生试探地问。郑先生点点头,指着自己写道“中风”……
只几个来回,15分钟就过去了,加上血压测量、开药方,足足耗费了近半个小时。之后,林女士也进行了类似的折腾,两人总算看完病。
等郑先生拿完药时,天都快黑了,这时,他们在医院已呆了近两个小时。
[手语导诊]
省残联倡议人性化服务,上海、浙江引进手语服务
昨日,记者先后走访了榕城7家省、市级医院,发现没有任何一家医院有为聋哑人提供手语导诊服务。几家医院的相关负责人说,医院接诊的聋哑人患者并不多,专门聘请手语“翻译”,需要医院额外承担一笔费用。省残联维权处赵小瑜处长告诉记者,目前,我省还没有配备手语导诊的医疗机构。
为何没有医院愿意配手语导诊呢?林群分析说,医生护士掌握手语的基本用语不难,但医学专业术语太多了,加上与方言类似的区域性区别,短时间内精通医学手语不容易。
对此,赵小瑜认为,医院可以选派一到两名导诊护士,由卫生部门或省市残联组织专门的老师进行手语辅导,若有医院愿意提供手语导诊服务,残联愿意提供义务手语培训,“其实每家医院只要有一两名导诊护士参与培训就可以了,并不会给医院带来太大负担”。
福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甘满堂老师说,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应该鼓励医院配备手语导诊,此外,还可以鼓励懂得手语的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助残事业。
目前,我国一些省市的医疗机构开始陆续为聋哑人提供手语翻译服务。2005年4月,30名医生、护士从上海徐汇区残联专职手语培训班毕业,走进社区为聋哑人患者提供手语导诊服务。2005年8月,浙江温州市曙光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也先后开设了“手语门诊”。本报记者 张学得 李剑准
来源:东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