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视广角:“消失”的网片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 |
购买普通的家用医疗器械要小心,使用人工关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替代人体器官的医疗器械,也要留意。家住浦东的陈华女士和上海市长宁区同仁医院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就源自于一种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来看广角记者的调查报道。
今年71岁的陈华,家住浦东新区。2003年6月,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打破了她生活的平静。
陈华:两个医院确诊下来,就是说我是肠癌。
2003年6月9日,同仁医院给陈女士进行了直肠癌的切除手术。
陈国庆:当时治疗完了以后,整个疗程 还是比较顺利的,治疗完了以后她就出院了。
陈国庆,现在是同仁医院的外科主任,当时参与了陈华的癌症切除手术。在陈医生看来,这次手术还是比较顺利。但是,出院一段时间后,陈华母女俩发现,手术伤口部位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陈女士发现,自己下腹部的刀口处,出现了一块异样的突起,足有拳头大小。
陈华:我自己打开来看,打开来看,我看这是什么东西啊?凸出来的。
陈国庆:她说她的切口上面,有一点往外鼓啊,我看了以后,其实我们有一个医学上的东西,叫腹壁的切口疝。
疝,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个部位。而所谓切口疝,则是发生于手术切口部的疝,一般见于腹部,尤其是腹部纵行切口区。陈医生表示,这样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他同时表示,可以为陈华进行一次切口疝的修补手术,来解决腹部凸起的这个问题。
陈国庆:那么我们给她解释了,目前我们做腹壁切口疝的修补,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切口这个地方,用一个医用的补片,把它补起来。
陈医生提到的补片,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种网状结构的薄膜。关于薄膜的作用,我们专门请教了瑞金医院疝与腹壁学科方面的专家李健文副教授。
李健文:它是一个网状的结构,这个网状的结构呢提供一支架,自身组织长入这个网状组织里面,等于把这个补片全部融合在一起。
李教授介绍说,这种网片是用高分子材料聚丙烯制成,非常地薄,一般来说一个毫米不到,但是不会被人体吸收。
陈国庆:一直存在着,然后组织可以生长在它那个网格里面,就形成一个加强我们腹壁,使得内脏的器官不要往外鼓,那么能够维持我们一个正常的生活需要。
在家属同意了网片费用自理的情况下,2003年9月22日,陈华在同仁医院接受了切口疝修补术,使用专业网片修补,主刀的就是陈医生。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的修补术,却成为双方四年争论不休的源头。
谢江:手术很顺利,把补片放入,植入病人体内,然后手术顺利的,没什么特别的情况。
谢江,同仁医院医生,在陈华的这次切口疝修补术中,担任主刀医生陈国庆的第一助手。手术完成后,陈华出院回了家。但是,没过多久,意外的情况又一次出现了。
彭丽卫陈华女儿:已经又像没开过刀一样的,凸得很大的。
为此,她们再次找到了陈国庆医生。
陈国庆:因为我们当时补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她整个切口,全部用补片把它补起来。我们就补了就是她鼓出来坏掉的这部分的腹壁的切口。所以它在其他地方又鼓起来了。
在陈医生看来,陈华腹部的再次凸起,应该就是切口疝的复发。而陈女士,并不接受切口疝修补后复发的解释。并将疑问反映到了同仁医院的有关部门。
俞家林:当时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发生了这个切口疝,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那么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解释。
院方表示,切口疝的复发,确实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同时,考虑到上一次的修补术,也许是没有做到非常完美,因此愿意给病人12000元的经济补偿,这其中包括再次做修补术的住院自费部分,和再次修补的手术费用,双方签订了协议。
陈华:就是医疗上面发生的事故呀,但是他不能承认是医疗事故。他是说医疗原因。正在查的意思就是。
俞家林: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决定要给她这么样一个补偿?病人既然是受了这些痛苦,那么我们从精神上给她适当的安慰,家属方,也愿意协商,他们也愿意协商,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出于人性化的处理。
院方认为,既然协议上写明了做一次性处理,那么这场纠纷应该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没想到的是,2004年的5月,风波突然又起。
2004年5月,陈华再次在肠部查出肿瘤,这次她选择了肿瘤医院进行手术。
陈华:那天开完刀,各方面好了将近要出院的时候,这个时候,医生和我说,他说开进去,根本没网片的。
彭丽卫:原来的位置开刀的,作为普通人来说,应该开进去就应该看到的,但是没想到开进去是没看到网片的。
为了了解情况,记者曾打电话给肿瘤医院医生进行核实,这位医生表示,他当时的确没有看到网片,是否有网片,他不能下结论。随后,明确拒绝了记者的采访。为了搞清楚这块价值1000元的补片是否在陈女士体内,彭丽卫带着母亲去了多家医院拍摄CT检查。
彭丽卫:我母亲在国内做了大量的CT和B超都没有看到任何影子。
记者带着陈华当时的一张CT片,咨询了有关专家。专家表示,从这张CT片上,确实无法清晰地看到网片痕迹;但是,无法就此下结论,网片不在人体内。
李健文:这个补片和你自身的组织它就融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呢,你再去看,做CT的话呢,不一定能看到补片,可能你会看到一些增厚的腹壁组织,因为它是融合的一些腹壁的组织。里面会有一些聚丙烯的材料,但并不是很清晰。
李医生表示,由于补片本身特殊的高分子特性,再加上组织的攀附,从CT上无法看清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证明当时这张网片是否真的被使用了呢?彭丽卫和网片的厂商取得了联系。
彭丽卫:他认为你如果放了网片应该有一套规范的东西的,应该有个跟踪卡、一个条形码、一个有效期。
从彭女士提供的当时的病历上来看,确实能看到附有产品标签,但是没有条形码,而根据有关规定,为了确保植入性医疗器械确实放入了患者体内,在病历上贴条码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医院方作为专业单位,应当为此举证。
俞家林:按照我们当时的规定,医院,一个,手术记录,第二,有条形码。而且手术是有一组医生。都是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并且在病程记录的进程当中,手术记录当中都反映了这个问题。
谢江:这个病人(网片)肯定在里面的,应该可以说我用人格可以担保的。
院方提供了陈女士当时的病历和病程记录。其中有相关手术记录和网片条形码。但陈女士一家认为,这不能证明问题。2005年下半年,彭丽卫曾将同仁医院,起诉到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陈国庆:法院建议这个案例做一个就是医疗鉴定,那么对方家属提出要做市一级的鉴定。
俞家林:随后是在法院的主持下,通过上海市医学会医疗鉴定,在05年的12月份,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鉴定结论,同仁医院和陈华的医疗纠纷,不构成医疗事故。
彭丽卫:现在进行情况我撤诉了,我认为我证据不足。
虽然撤诉,但是双方的纠纷并没有解决。陈女士一家不相信医生将补片放入了体内,但是又没有证据;而医院方面也因为对方的不断投诉而头疼不已。
彭丽卫:到底有与没,我希望要追溯这个问题。我相信肯定有检测方法的,总不见得我母亲七十几岁的老人再开一刀来证明有与没,这太残酷了吧。
陈国庆:所以我们医生要不断地来做(解释证明)这方面的工作,而没有一个部门,让我来把我的所有的东西摊给他看一下,把它了结掉,证明我是清白的。
这个案例,除了是医患双方产生了信任危机,原先的记录系统不够科学,也是导致双方长时间纠缠的原因之一。
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