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救断指连跑四家医院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为救断指连跑四家医院
三家医院嫌风险大找借口推托,所幸第四家医院予以收治,受伤女工断指成功植活
【本报讯】(记者秦兴梅李薇)为救一根断指,18岁的刘迪先后跑了三家大医院,皆被告知“显微镜坏了”。在第四家医院,刚听到说“医生在忙”,刘迪就哭了:“是不是显微镜坏了?”医生心软了,终于给她做了手术。昨天,记者接报后来到医院,病床上的刘迪托着刚植活的手指,一脸无奈。
刘迪是罗湖某厂女工,5月23日被机器意外砸断右手食指。她当即捡起断指赶往最近的市属某大医院。医生检查了她的伤势后说:“断指再植须做显微镜下缝合,不巧仪器坏了。”在另两家大医院,刘迪也得到同样的答复。
想起自己为一根断指奔波落泪的遭遇,刘迪一见到现在救治她的医生就想下跪。医生赶忙扶起刘迪,一脸无奈地说:“这是我们该做的。”
那三家大医院的显微镜为何同时“坏”了?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像刘迪这种毁损严重的断指再植成功率特别低,两名熟手医生缝血管、定肌腱、接骨头,8小时的手术光找血管就要2小时,而比发丝还细的针线稍稍喘气就会吹飞。手术时,医生只能盯着显微镜一气呵成,累得脖子僵直、眼泪直流。苦累倒在其次,如果植活失败,弄不好还会引发纠纷,吃苦不讨好。
一位院长告诉记者:“这两年转诊危重病人明显增加,稍微重点的病人,医生不敢看也不愿看。”
这位院长说,患者追求高品质医疗服务和低收费价格的愿望本无可厚非,但为实现这种追求,引发全社会对医方在医疗活动中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存在过错、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的大量质疑。
救治了刘迪的医生对记者说:“医疗是门特殊的经验科学,需要医患双方相互支持、理解。医疗纠纷不断增多,医生缩起手脚,不仅阻碍技术提高,患者也会耽误治疗,最终两败俱伤。”
医生感言
病人不信任
医生很无奈
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不管病人有钱、没钱,医生都不允许推。”事实上,深圳绝大多数医院每年为救治贫困、无名患者垫付了巨额医疗欠费,说明我市医护人员仍在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但为何“推病人”事件一再上演?采访中,多数医护人员用“恶劣”两字来形容当前的医疗环境。
南山某医院手足血管显微外科主任王医生指着办公台上的玻璃说:“都不知道被砸碎了多少块了。比如昨天,排在第三台手术的病人又把它砸了,说等了一个早上为啥还没轮到他手术,医生都躲哪儿去了?其实我们的医生都在手术台上。科里每天收治几十个病人,还有比他危重的病人等着急诊救命。我都53岁了,经常半夜赶来做手术,戴着老花镜在显微镜下连做十多个小时。医生不容易做啊,可病人就是不理解。来了就要给看,看了还必须得看好。交了钱医不好病,肯定是医生在诊疗中出了问题。可医生不是神仙。比如骨头砸碎了让我们怎么补?病人不信任,加上公立医院没有经济激励机制,医生只能凭良心救人。”
某医院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科主任说:“我以前抢救病人时豪情万丈,什么风险都敢担。后来看到竟有患者带着摄像机边诊疗边取证,我灰心了。从那以后,我对科里的医生说,病人不信任我们,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该做的检查都做,不要怕病人说,否则举证倒置时医生只会吃亏。”
在临床工作了25年的某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魏主任对目前医患矛盾突出感到忧虑。魏主任七七、七八级医学院的同学中,后代没有一个从医。魏主任说:“孩子们感受到父母为病人付出多、得到少,对医学失去了兴趣。”
魏主任说:“患者不信任,我们很无奈。患者认可就认可,不认可就转院或去打官司。我亲眼见过一个病人被几个医院转来转去都说治不了,其实懂行的都清楚那是在‘推’,原因是治好了拿不了多少钱,治不好说不定还要挨骂、被告。现在,有的医生应付了事,有的凭良心看病,得到病人一声‘谢谢’就知足了。医患信任不是一两个医生站出来呼吁就能建立的,希望媒体发挥引导作用,让全社会都能理解医学的探索性和风险性,医患同心才能更好地对付疾病。”
体会
患者
医生不尽责
患者会失望
采访中,记者发现门诊患者对医生投诉较多,住院的重症患者对医生较认可,而那些极少到医院的市民则是将信将疑。
比如,最近皮肤反复过敏的杨小姐有几次到大医院就诊,医生看看她皮肤后说:“你这个病很难治。”接着就唰唰地开药。杨小姐发现,医生一次给她开了4种抗生素,其中包括两盒可能造成药物过敏的青霉素。钟女士儿子患有肺炎,她觉得医院服务很不“人性化”,每次诊断后,医生都只开一个星期的药物。所以她每周一都必须请半天假带儿子复诊,不胜其烦。卫生部门统计,与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和医疗费用有关的抱怨,占医疗纠纷的80%。
据了解,不常去医院的市民往往通过媒体报道形成对医生的印象,再去医院时就有了警惕。经常去医院看病的王阿姨说:“我都是找认识的医生看病,我的亲戚看病也找我介绍的医生,否则总觉得不放心。”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