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单通”为何难通_中国医患纠纷网--江苏建康律师事务所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南京:“一单通”为何难通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从去年起,南京实行医院医学检查结果同城互认,俗称“一单通”

    去年初,南京地区60多家医院开始实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与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即“一单通”,在医疗界引起不小轰动。如今一年多过去了,“一单通”效果如何?记者通过一番实地了解后得知,由于主、客观原因,“一单通”几成被遗忘的“角落”。

  现场目击:“一单通”几乎都不通

  前不久的一天上午10时左右,南京某三甲医院门诊部。

  家住尧化门、今年33岁的女患者石某,因近日连续出现厌食、胃胀、肚子痛等症状,在栖霞区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胆结石、脂肪肝,让她住院手术。家人不放心,于是她在丈夫陪同下来到该院复查。

  该院门诊部值班医生听完石某叙说完病情,摸了摸患者腹部,然后又简单地问了几句话后,说:“先做个B超和肝功能检查吧。”石某丈夫说,他们刚在栖霞区医院做过B超检查了,边说边把检查结果递给医生,“我们这里B超先进,分辨率高,看得更清楚。”医生头也不抬地说。石某的丈夫问:几天前刚刚花了300多块钱做的检查,今天怎么又要再做检查?医生不耐烦地“蹦”出一句话:要不查就到其他医院看,在这里看病必须重查。

  记者从栖霞医院做的一叠检查单上看到:腹部彩超140.80元,胃镜180元,麻醉费17元,肝功能生化检查30元,急诊费1.5元,治疗费7元,西药费28.66元……彩超检查报告单上写到:胆囊内见多枚细小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等等。诊断为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

  半小时后,三甲医院新的检查报告出来了,报告描述内容差不多,只是多了两句话:胆囊后方有强回声团,改变体位时可移动。“不是说各医院之间检查结果互认嘛,怎么就不行呢?”石某老公一脸纳闷地说。因为此次检查,又花费81元的彩色超检查费、20元图文打印费及3.5元的急诊费。

  随后,该医生又接诊了一位外院转来的肾癌患者,虽然有CT片子,医生说片子拍得不太清楚,得重新做个加强CT扫描,然后再会诊;有位从浦口医院转来的乳腺肿块患者,也要复查。两个多小时下来,还接诊了十几位发烧、感冒、腹痛等患者,不论来之前有没有做过检查,到这里几乎都要重查一次。

  当日下午两点左右,记者又来到另一家三甲医院门诊。

  28岁的患者陈女士,右下腹痛5天,在某区医院诊断为“盆腔炎”,挂水4天后,仍未见好转,特地来大医院看专家号。接诊医生听完患者的陈述,说“去做个血常规和B超检查吧”,边说边开化验单。陈女士连忙拿出某区医院的化验单给医生,医生接过化验单看了一下,就还给了陈女士说:有这些症状的病多着哩,不做检查怎么确诊?也可能是阑尾炎,也可能是附件炎,必须再查一下。

  陈女士拿出在区医院检查的一叠化验单给记者看,有血常规、B超、妇科检查等多项检查。其中B超89元,血常规10元,尿常规6.5元,生化检查42元……陈女士说,小医院查了,到大医院还得再查,早知道还不如直接到大医院查呢。但还是乖乖地去交费检查了。

  在该院心胸外科病房,来自仪征的患者家属孙喜来,爱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两月前住省人民医院准备手术,后因妻子甲亢发作,手术未做成,现转到该院来手术。

  记者:你知道南京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吗?

  孙喜来:不知道呀,到哪家医院看病不都得重新检查嘛。

  记者:有没有医生告诉过你这件事?

  孙喜来:没有,医生让怎么做就得怎么做。

  记者:那你妻子这次住院,医生有没有让你重新做检查?

  孙喜来:两个月前在省人民医院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现在医生说全得重新做,否则不能动手术。

  记者:现在又查了哪些项目?

  孙喜来:做了甲状腺功能检查,还有拍片子、查血什么的,总共又花了一千多块钱。

  记者随后又在几家医院采访了多位病人。大多数病人不知道“同城检查结果互认”是什么,很少有患者到大医院后不用重新检查的。不少患者都说,检查结果互认,主意倒挺好,但到医院查与不查,自己说了不算,一切都得听医生的。

  主管部门初衷:“一单通”旨在减轻患者负担

  据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南京市卫生局出台文件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南京地区6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包括部队、学校、企业医院,打破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实行同城医学检查结果互认,俗称“一单通”。

  该负责人说,搞“一单通”,目的是节省卫生资源,减轻患者负担,减少患者医院间往返奔波;同时通过“一单通”有意识地提醒医生,在给病人看好病的同时,养成节约卫生资源的习惯;也让医生不要过多地依赖仪器检查,不要废了基本功。

  此前,山东等地也搞过“一单通”,南京是在广泛调研其他城市做法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方案的,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目的是为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做一些事情。但由于没有经验,在一些细节上考虑不够周全,使医生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个别医院可能还存在检查与科室效益挂钩的情况,造成一定程度上医生大检查、滥检查、不合理检查。这有待以后进一步完善。

  据介绍,去年刚实行“一单通”那阵子,医生的抵触情绪非常大,几乎开展不下去,后来医院实行强制措施,凡是病人带检查报告来的,如果再让病人做检查,费用让医生自己掏腰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得松了,渐渐又恢复了老样子,来了病人都得重新查,毕竟几十年都这样过来的,习惯了。

  根据南京市卫生局规定,医院每接诊一个同城检查结果互认病人,都必须登记在册,以便年终统计。记者问一位医生能否把同城互认登记簿找来看看,该主任翻箱倒柜,找了十几分钟,最后还是没找到。他笑笑说,医生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光是每天写病历就要3―4个小时,此外还要查房、教学、写转诊报告、上报传染病例等等。与其填写多达十几项内容的“一单通”登记簿,还不如让病人重新做个检查省事呢。

  “一单通”难通,医院、医生也有话要说

  “一单通”难通,还有哪些原因?医生对此也有话要说。

  “‘一单通’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省中医院CT室黄主任告诉记者说,检查结果互认,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影像学检查,二是生化类检验检查。比如CT、X光片,检查结果是个客观的东西,通常,病情没有太大变化的CT、X光片子,只要患者提供检查的部位正确、质量较好的片子,半个月内甚至一个月内都不用重新做,该认的还是认。就是没搞同城互认之前,这几十年来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但像B超、心电图、造影等检查,完全是动态的过程,主观性很强,全凭医生的经验和责任心出报告。同一个病人,不同医院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能不能互认就难说了。血液、尿液、体液之类的生化检查,就更不一样了,不要说几天了,同一个人的生化指标,上午与下午结果可能迥异。因此这类检查,医院都会要求病人重新做。

  “一般情况下,南京几家三甲大医院的检查结果在本院还是认可的,而且连上海、北京大医院的检查结果,在本院也认同,但前提是检查项目比较全,不影响医生诊断。”南京鼓楼医院医务处处长兰青告诉记者说,就是没出台“一单通”之前医院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该认就认,不能互认的就不能认。但有些时候,不是医生不想认可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而是病人的生理指标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太快,比如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指标,一天之内还会有很大变化。再者,卫生主管部门没有具体规定,哪些项目不需要重复检查?哪些项目需要重复检查?需要重复检查的间隔是多长?等等。这对于医生来说,判断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下,医生都会让患者重新做检查,这也不能全怪医生。

  还有医生反映,每家医院的检查水平有高有低,医院使用的仪器也不相同,比如有的医院血清生化分析仪是国产的,有的是进口的,不同的仪器使用的试剂不同,实验方法也不同,检查结果都有自己的参考值和误差范围,别的医院医生看不懂。此外,检查结果有的用国际单位,有的则不是,缺乏统一标准,客观上给“一单通”增加了难度。

  医患矛盾,让“一单通”遭遇尴尬

  据记者了解,“一单通”难通,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医患双方都有提防心理,医患矛盾加剧了“一单通”的难度。

  不少医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医患纠纷逐年增多,病人对医生不信任,来看病甚至带着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下看病全过程;而且一旦发生了医患纠纷后,法律规定医院方面必须拿出证据证明责任不在己方。为防患于未然,医生必须尽可能多地做相关检查,证明责任不在己方;然而“一单通”又让病人尽量少做检查,这实际上是一对矛盾。

  鼓楼医院外科章主任向记者说了他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前不久有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5年前曾患鼻咽癌,后来治愈了。一个月前因腰痛在某医院做过CT片子是好的,被当作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一段时间,后因持续腰痛未见好转,来我院检查。我第一反应就是病人骨转移的可能性非常大,必须重新做CT检查,当时病人还有些犹豫;刚刚做过CT片子是好的呀。后来片子出来了,结果证实了我的判断,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病人癌细胞广泛转移到腰椎上,几个腰椎破坏明显。”

  章主任说,现在来找他看病的患者,除看门诊外,住院病人必须重新做完整的七大项检查,即血、尿、便常规检查,心电图、全胸片、B超、全套生化检查,缺一不可。这样做,一是便于对病案的统计分析,二是防止以后发生医疗纠纷。他觉得减少误诊率和医患纠纷比做“一单通”更有意义。

  “一单通”难通,还有难言之隐

  据记者了解,其实“一单通”实施起来难,另外还有“难言之隐”。

  有位医生私下里悄悄地告诉记者说,现在卫生主管部门对每家医院的药占比都严格控制,所谓药占比是指药品收入占医院全部收入的比例,即药品收入÷(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入+检查费收入等),卫生厅规定三甲西医院的药占比的上限不得超过47%。卫生部门出台这个规定的目的,是控制医生给患者开大处方,减少抗生素滥用,节省资源,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可以说初衷非常好,但对医生和医院来说,则是一种压力。

  在目前“以药养医”的机制下,要完成这个指标,对许多医院来说是挺难的。有的医院为完成任务,又把这个指标层层分解给每个科室。有的医生就动起了“脑筋”。医院的收入无非三大块: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入、检查费收入。其中医疗服务收入价格是物价部门规定好的,是固定值,药品收入降不下来或者说医院不愿意降,唯一可变的就是检查费了。因此,有些检查结果虽然能互认的,但只要患者不强烈要求,医生还是会让患者重新去检查。

  有关人士:最好建立“医学检查中心”

  有专家认为,要想彻底“一单通”,最好的办法就是由第三方――卫生主管部门办一个最权威的“医学检查中心”,患者到那里检查的所有结果到任何一家医院都能得到承认,这样既节省医疗资源又减轻患者负担。像英国、德国等,每个城市就只有一个CT、磁共振检查中心,医院不再单独设立检查实验室,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在我国,同一个城市每家大医院都有自己的CT、磁共振等仪器,这在发达国家是难以想像的。

  有关人士认为,在目前客观条件难以一时改变的情况下,要提高“一单通”的认可度,卫生主管部门还必须做好几件事:一要对医院的医技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让每家医院做出的检查报告都有较高的质量,提高互认的可信度;二要坚决杜绝医生开检查单回扣;三是扩大宣传,让广大患者都知道“一单通”,主动抵制不合理的大检查。(本报记者 仲崇山)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