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患互不信任 医生不敢主动救人?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反思 1
医生缺主动性
不少市民认为,事件暴露出一些医生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连日来,除了深圳市民外,广州、珠海、中山等城市的读者也纷纷就小龙圳事件致电本报,发表看法。一些市民甚至深夜致电,失声哭泣。市民们除了对事件本身,儿童医院当事医生的违规操作提出质问外,昨日开始也将讨论的重点聚焦在如何提高医务人员救治的主动积极性上。
记者昨日看到,奥一网站的奥一论坛的“深圳视点”中,三个置顶帖子均是在讲评小龙圳之死的,每帖人气均已过万。其他帖子多数是在评述该事件。奥一网还在“深圳视点”中专门开了《谁该为夭折的男童负责》的讨论专区。
一些网友表示,在小龙圳事件中,一些医务人员表现出的主动救治积极性不够。“虽然首诊的儿童医院当事医生违反医学常规,需要负主要责任,但其他医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也有待提高,”网友“飞翔的鱼”认为,家属可能受到当事医生的误导,转院时没有挂号只问“是否有肠镜”,没有给接诊医生足够的时间检查孩子病情。“但如果接诊的医生看出家长的焦急,能主动地询问家属孩子的病情,根据伤势主动提供专业指引,那么家属可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就不会四处辗转最终酿成悲剧了”。
有网友认为,李馨怡事件中也暴露出同样的问题:“这点相关医院的负责人也表示了,要在治疗主动上表现得更积极。如当天在急救车不够的情况下,可以主动调派其他车辆送家属转到其他医院。虽然李馨怡的先心病病情隐蔽性强,可能更到医院时没到必须住院的地步,但接诊医生如果主动告诉家属这种病恶化迅速、一旦恶化可能几分钟死亡,相信家属也会重视,而不会回家拿钱还坐公交车,从离开第一家医院,到转到第二家医院耗时近两个小时。”
市民陈小姐的说法得到不少市民的认同,两起事件都暴露出一些相关接诊医生虽然没有违反医疗制度,但是责任心和对患者救治的主动性不强,“没有耐心主动地对不具有专业知识的患者和家属,提供制度规定以外的服务和指导。”
反思 2
医疗资源不足?
有网友提出,目前深圳就诊需求已让多数医生超负荷工作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救治主动性不高的现象,在不止一个医生身上出现?这成为市民和网友探讨的重点,也希望就此分析探出破解目前困局的原因。加强医生的职业责任感教育,成为市民们最先想到的办法。“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这不同于其他的工作,这个特点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面对不专业的患者,医生不能只是做到‘有问必答’,还要以专家的身份主动提醒和指导,”市民王先生认为,如果医务人员能时刻想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条生命,相信这种使命感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医疗资源的不足,成为一些市民找出的又一原因。“我的同学是深圳一名儿科医生,我亲眼看见她是怎样一天看60多个病人,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市民李小姐致电记者说,即使这样该名医生面对每个病人的时间也一般只能保证10-15分钟,“在这么多患者量的前提下,客观上医生很难像美国的医生那样一天只看4个病人,而做到耐心诊疗、主动将所有的病情发展告诉病人。如果不保证就诊速度,候诊的病人会投诉排队时间长,看病难。如果接诊不够耐心,又会被患者投诉。当然,这不能作为医生降低诊疗质量的借口,但只能说多数医生是尽力负责的,但目前深圳的就诊需求已经让多数医生在超负荷工作。”
网民“papala2”在《关于组建多家儿童医院的建议》中提到:“小龙圳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蕴藏着及其普遍的矛盾――深圳市的儿童医疗资源严重缺乏。”该贴表示:深圳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年轻城市,很多移民的年轻人在这里安家,生育率高是必然的,孩子越来越多,全市仅有一家市级儿童医院显然不能满足需求。”
反思 3
医患互不信任?
业内人士认为,多给医疗行业理解的空间,医生救治更积极
作为医生而言,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医生的主动性。一名当医生多年、现在离开医疗行业的业内人士分析,医患间相互不信任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该人士表示,医疗行业的专业性让多数市民对这行是基本不懂的,这本身就让患者从心态上非常依赖医生的判断。而近年来医疗行业在全国各地被曝光多起乱收费和医疗质量问题事件,这让市民在就医时对医生由原来的依赖心态,转为戒备。这种戒备导致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我当医生时,多数患者是能体谅医生的,但也有患者就带着照相机到医院,就诊时就忙着给病历拍照或打印,就担心如果出现医疗纠纷可以掌握证据。”该人士说,可以理解患者的这种做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医疗诊疗质量要提高,博得患者更多信任,“但不能回避的是,患者的这种做法也给医生造成极大的压力,这虽然是一份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业,但也是一份工作,一些医生多少会产生‘避害免责’的心态”。他认为,这种心态和医疗维权官司的多发,导致一些医生严格按制度去操作,“包括开药,都严格根据教科书,要求0.5毫克的决不下1毫克,这样即使是打官司或问责都不怕。”但医疗行业是风险与进步并存的,如果没有一些“胆大心细”的治疗,很难在疗效上有突破。
以小龙圳事件为例,该人士认为,接诊医生的责任心无疑需要提高,“但是否能排除接诊医生当时没有担心制度外的主动救治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果效果不好或孩子有生命危险,家属不会追究他的责任呢。”
该人士认为,当然还是要提倡医生时刻“心中有病人”,这样才能不考虑其他,只以主动挽救病人为首要工作。但重塑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患者和社会上多给医疗行业一些信任和理解的空间,无疑可以帮助医生在主动救治上更加积极,“这不是靠制度能约束的”。该人士最后强调,重塑医患的信任关系,关键还是在于医疗行业要在诊疗质量和收费上,多为病人着想。
网名为“纳兰公子”的网友发帖表示:“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医疗急救体系,应当提上议事日程。惟此,我们才能确保不会再有第二个龙圳悲剧的发生。”
逝者:李馨怡 性别:女
年龄:7个月零28天 籍贯:四川隧宁
死因:求医转院过程中抢救无效死亡
追思人:李馨怡的父母
一听音乐就不哭
离世时只有13斤
李馨怡来到世界仅7个月零28天,连爷爷、奶奶、姐姐都还没来得及认熟
2006年12月13日凌晨24时10分,李馨怡在深圳蛇口医院西区呱呱落地。2007年7月10日下午3时,李馨怡在同样的医院停止了心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对于这个来到世界仅仅7个月零28天的孩子来说,世界还没有向她打开大门,她只能辨认出自己的爸爸、妈妈,连爷爷、奶奶、姐姐都还没来得及认熟。
在馨怡离开后的第3天,不到2岁的姐姐静怡半夜忽然在梦里边哭边喊:“妹妹,妹妹!”李生说,按四川农村的风俗,这是孩子“回魂”了,她觉得自己死得冤。
和成千上万个普通打工家庭一样,李馨怡的父母在深圳的求生经历颇为艰难。2000年,初中毕业不久的李生来到深圳打工,在胶带厂做普工,一个月只有五六百元的微薄收入。2002年怀揣着好不容易攒的一点钱,李生回到四川老家学开车,并于2003年重回深圳给私人老板开起了货柜车,每月总算能拿到两三千元。
李生50多岁的父母也跟他来到深圳,一个在建筑工地做苦力,一个做清洁工,好贴补家用。2005年,李生与曾经在一个工厂打工的江西同事周春香结婚,并于当年生下了大女儿李静怡,2006年就生下了小女儿
李馨怡。一家6口全部挤在一个租来的单间里,在大大小小的上下床中,放着馨怡的小摇篮,她常常睁着和爸爸、姐姐一样大大的黑眼睛,安静地躺着。
因为未足月出生,馨怡出生的时候,右边耳朵上长了一颗绿豆大的小肉球,四川的民间说法叫“三耳朵”,本来以为能带来幸运,但李生被医生告之,可能孩子是发育畸形,但抽血化验后,李生一直没有收到医院的结果通知。
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发现,馨怡确实有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吃得特别少,反应也比较慢,身长虽然没有太大差别,但她体重增加得很慢。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只有13斤重。周春香说,两个孩子都是母乳喂养,不然肯定养不起,大女儿当初能睡能吃,馨怡却只吃一点就不吃了,多喂一点就会吐出来。
正因为如此,李生和周春香总感觉对不起这个孩子,尽量多给她一些疼爱。李生一出车就是一周到两周才回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亲亲他的小宝贝。小家伙到现在还不太会认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姐姐,只知道爸爸和妈妈,只要爸爸一抱她,小家伙就会笑。
“上个月,她才刚学会翻身。”李生说,孩子对声音最敏感,听到音乐声就不会再哭。他知道孩子身体天生不如人,也没有太多的期望,只希望她能平安长大就好,但这样卑微的愿望,如今也落空了。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