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医生握刀的手如何能不抖?_中国医患纠纷网--江苏建康律师事务所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沈阳:医生握刀的手如何能不抖?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本报讯(记者叶青)日前发生的一起医疗事故,成为沈阳众多外科医生议论的焦点,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医疗新技术与医疗纠纷之间关系的大讨论。

  新技术引发医疗纠纷

  据了解,某医院的胸外科医生在利用一种新兴技术――纵隔镜为病人实施胸腔内肿瘤切除术时,病人动脉破裂,大出血后死在手术台上。与大多数医疗事故一样,医患双方选择私了。医院赔偿了10万元,其中主刀医生自己支付6万余元。

  纵隔镜是纵隔疾病诊断治疗以及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的最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国内尚未完全普及。“这种技术免除了开胸的痛苦,与同是微创技术的胸腔镜需要3-4个皮肤切口相比,它只需1个切口,病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因此许多患者会主动选择这种手术。”某医院胸外科主任介绍。

  新技术引发矛盾不断

  多位胸外科医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发出感慨:“难道我们为了不冒风险,不必赔钱又挨骂,就弃新技术不用,选择一种最保守的方法,给病人留下一道30厘米的刀口,让其自行承担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吗?”

  其实,医疗纠纷与医疗新技术开展之间的矛盾早已有之。当初的心脏搭桥、支架等手术普及和应用初期,也是医疗事故不断。而今天,随着医疗新技术迅猛发展,例如各种微创介入技术、干细胞移植等等,都在使这种矛盾更加凸显。“因使用新技术导致的医疗纠纷在医疗纠纷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某大医院的医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医生的手如何能不抖

  “出一次事故,就是几万元的代价,医生那只握着手术刀的手,如何能够不抖?”一位外科医生调侃道。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医院管理层人士。

  首先是准入制度问题。目前对新技术的准入制度还不完备。新技术向来是医院追逐的目标,能够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并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可能在技术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方面出现疏忽,导致医疗纠纷。

  其次是医疗观念问题。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一旦出现医疗纠纷,许多患者不愿走正常的医疗事故鉴定程序,采取闹医院达到赔偿目的。医院和医生也往往为息事宁人,赔钱了事。不走规范的责任认定模式,新技术与医疗纠纷之间的混乱状态难以控制。

  最后是缺乏有效的风险转嫁机制。在国外,一般通过医师责任险转嫁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和医疗机构双方的利益。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医疗责任险也已经强制推行。在沈阳,医疗责任险在四年前就已经出现,但开展效果并不理想。“2004年和2005年,我们医院曾经购买过这种保险,每年缴费达七八十万,却起不到什么作用。出了问题,保险公司根本起不到协调患者和院方的作用,对于理赔数额也难以达成一致,患者仍然只找医院说话。所以,从去年开始就不再投保了。”沈阳某三甲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

  无论如何,新技术的运用最终受益的还是患者,医生的手术刀握稳了,患者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来源:沈阳日报

 

 

 

 

 

 

 

中国医疗纠纷网http://www.chinaylj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