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工作压力大护士欲自杀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 |
![]() |
今日关键词 医护压力
自本报对东莞的医患关系进行报道之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不少医护人员也向本报反映,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同时,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压力也与日俱增,每天的工作时间多在10小时以上。东莞市心理中心表示,不少护士因工作压力大而患上了抑郁症,存在着自杀倾向。甚至有医院院长高呼:“医生已经成为一个高离婚率、高流产率、高患病率的‘三高’职业。”
专家分析,这种状况首先是由于医患关系紧张而造成的,东莞医疗行业人手紧缺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医护反映
不敢喝水怕如厕惹投诉
“医生的压力或许是你们无法想象的。”这是在某镇街医院工作的一名陈医生致电本报时说的第一句话。他说:“不敢喝水因为怕上厕所,患者看到你中途走出去,说不定又要投诉你了。通常要延迟下班半个小时以上才能吃饭。”
除了普通医生之外,高级医生的工作压力也不小。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肖卫民说:“平时我出诊通常要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医院,因为病人太多了,按照原定的工作时间根本看不完,一个上午都要看60个病人。”
医护人员成“三高”人群
关于医护人员的压力,一名镇街医院的院长高呼“医生护士已经成为一个高离婚率、高流产率、高患病率的‘三高’人群。”
“其实工作量并非我们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更重要的是心理压力。”东莞市中医院副院长蔡立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生的工作跟其他行业不一样,其他行业可能出现什么差错还可以挽回,但是医疗一旦出现事故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平时在诊疗的过程中要高度紧张,精神异常集中,这种压力往往让很多医生都吃不消。”
一名外科医生说,平时工作之后,回到家精神仍然很紧张,“都在回想一下自己今天的手术有无失误,写手术记录时有无疏漏,唯恐一句话不小心就惹上官司”。还有不少医生患上了“电话恐惧症”:“晚上10点后听到电话响,都会特别紧张。”
■“局长”建议
强制休假不休就罚
“现在新《劳动合同法》要开始实施了,要求用人单位要保证员工的年假制度,但作为医护人员,年假这个几乎成了幻想。”在东莞某综合性公立医院工作的一名李姓医生致电本报时说,“医院的制度里面是有这么一条,说医生每年可以休多少天的年假。但按照我们的工作量,连平时双休日都保证不了,更不用说年假这么奢侈了,这个制度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形同虚设。”因此,他建议,对于医生和护士,也应该像公务员一样实行强制性休假制度,“对于不实行该制度的医院应该予以严厉处罚,将这种强制性落到实处。”
另外,东莞市心理卫生中心的陈耀汉主任建议,东莞的各个医院应该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到心理科去做心理辅导,或者多举办一些文娱活动来减缓工作压力。
■部门回应
分流看病缓解压力
昨日东莞市卫生局的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医生护士的工作压力大,这个问题只在市区的几家大型医院、一些较发达镇街的医院中存在,多数镇街医院这种压力相对是不大的。”他解释说,目前全市的卫生人员配备总体上是可以满足需求的,但是患者群的流向并不均衡,所以导致某些医院的压力过于集中。
该负责人说:“市民都热衷去大医院就诊,市人民医院就是压力最大的一个单位,医生的压力当然就大了。镇街医院的医生很多都是比较清闲的,因为患者数目少嘛”。
该负责人表示,关于卫生人才的数量,其实东莞已经逐年增加了。“但是这个人才队伍的增长有个梯度过程,总不能一下子增加太多,而且有些患者就喜欢找一些名专家看病。这样一来,你增加多少人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该负责人认为,改变群众的就医观念是关键,有小病尽量在镇街、社区就诊,以分流一些大型医院的压力。
■记者调查
千人“分”不到一名护士
医护人手紧张,全市注册护士不足8000人
昨日记者从东莞市卫生局了解到,全市的护士平均每人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了50个小时。而东莞市心理卫生中心也表示,平时不少护士因为这种繁重的工作压力而患上了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有些甚至还多次流露出自杀倾向。
医护人员配备不达国标
东莞市卫生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医院病房里护士每周的工作时间基本都超过50个小时。而在急诊科、外科等科室,护士一天连续工作15个小时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种工作强度首先是其人员相对紧缺而导致的。市卫生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东莞现有7692名注册护士。某公立医院主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认为:“如果按照全市1000万的实际人口计算,东莞每千人仅占有0.7名注册护士。”而在医生方面,东莞的人员配备也是不足的,达不到全国1.51人的平均水平。
防治精神病自己也患病
今年年初,东莞的两名在公立医院工作的护士分别跳楼和割腕自杀未遂。虽然有关部门表示,她们并非因为工作问题而轻生,但有专家认为,这与她们繁重的工作压力也有一定关系。
东莞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陈耀汉对记者说:“平时我们也会遇到不少医护人员来寻求心理辅导,其中多是护士,不少护士已经被确诊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医生方面的心理问题也不少,有一次我下镇街开讲座,不少专门负责精神病防治的医生都向我表示自己也患有精神疾病。但是很多医生由于顾及面子而不来就诊而已。”陈耀汉说。
统筹:本报记者 许愿坚
采写:本报记者 严铧
摄影:见习记者 梁清
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链接:广东东莞:两成患者暴力索赔
中国医疗纠纷网http://www.chinaylj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