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看病一卡通”引两会人大代表关注_中国医患纠纷网--江苏建康律师事务所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福建:“看病一卡通”引两会人大代表关注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昨天,“两会聊天室”聊到了老百姓看病的费用问题。许多市民打来热线,又提出看病“一卡通”的问题。原来,目前榕城市民到不同的医院需要办不同的就诊卡,不少市民家中都有好几张就诊卡。卡一多,易混淆,既容易拿错,又会忘了哪张卡里有钱,哪张卡里没钱。 

    这一问题引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省台联副会长柯连妹就提出尽早实施看病“一卡通”的建议。聊天室请来各位嘉宾,一同探讨看病何时才能“一卡通”。 

    “两会”聊天室民意直通会场 

    患者身上多张卡十分不便 

    主持人:如今,福州县、市、区医院都实现了“病历一本通”,但就诊卡还不能互通,每家医院就诊卡“各自为政”。这给市民看病带来哪些不便? 

    省政协委员、省侨联副主席杨峥嵘: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目前必须重复购卡,既不方便,也增加了费用。群众迫切需要简化、方便、实惠的同城一卡就诊管理模式。 

    市民张依伯:我有医保卡,但到了医院还得办就诊卡,用来支付挂号费等自费部分,所以几家大医院的就诊卡我都有。我年纪比较大了,记性不好,卡多了容易混淆,临时拿错卡是常事,到了医院还得重新办,虽说每张卡的工本费不贵,且卡上的余额也经常忘记退。 

    廖小姐(没有医保卡):每次到医院都得登记信息,然后办卡,挺浪费时间的。此外,一堆银行卡再加上这么多张医院就诊卡,钱包都放不下。要是“一卡通”上面记录信息,到哪家医院都能看,该多好啊。 

    马上调查:昨日,记者走访了福州几家医院,发现各家医院的就诊卡收费还不尽相同。比如省二人民医院,缴费时直接扣除5元的就诊卡押金,退卡时押金直接退还;而省立医院、市一医院等一张就诊卡需要支付2元的工本费,还不能退卡。每家医院的就诊卡都不能在其他医院使用。 

    记者在省立医院门诊大厅内随机调查了5名患者。每位患者身上都有3张以上的就诊卡,最多的一位有10张。5位患者全部赞成“一卡通”能早日实施。 

    可利用医保卡网络发展“一卡通” 

    主持人:2007年,省发改委、省物价局、省数字办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在全省各类医疗机构推行同城就诊一卡通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目前这个项目实行到什么阶段?什么时候老百姓才真正可以使用上同城就诊卡? 

    省卫生厅相关人士:目前“一卡通”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一卡通”涉及医保、卫生、数字办等多个部门,许多工作需要协调,什么时候能真正实施还没有时间表。而且,“一卡通”在技术上有难度,比如读卡器的更换,医院电脑就诊系统的改造,医保中心软件系统的改造。如今要使用什么材质的卡,各部门也在争论。我们曾考虑使用“银联”卡作为“一卡通”的卡,但不同部门有不同意见。 

    某三甲医院医保办负责人:其实“一卡通”提出几年了。作为医院,我们非常欢迎“一卡通”实行。如今,电脑可以把医保卡上的信息快速地复制到就诊卡上,但付现金的病人就诊卡信息录入要占用一部分时间。要是实行“一卡通”,还可提高医院的效率。 

    杨峥嵘:如果采用银联IC卡的方案,必须重建银联和医院的网络,铺设大量的前置机,每年还有不菲的通信费用需要投入,IC卡的初始投入和后续费用都相当大。国家正在实施全民医保,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利用医保卡的网络,发展“一卡通”。这样具有投入小、发卡成本低、无管理费用等优点。 

    话外音:“一卡通”项目势在必行。根据相关文件,统一推行同城就诊“一卡通”服务后,各医疗单位机构要停止使用自行发行的就诊卡,统一购置新卡。目前一张卡定为4元,并“一卡通”能否多用途? 

    主持人:有市民建议,“一卡通”的建设要有前瞻性。如今都使用电子病历,可把电子病历的信息储存到“一卡通”上,这样病人到其他医院看病,同样很方便。这个方案是否可行? 

    省政协委员、省台联副会长柯连妹:我觉得可行,完全可以借助“一卡通”的契机来发展“电子病历一卡通”。就医“一卡通”可储存病人的个人资料,每次就医的病史、检查结果都记录在内。病人在联网的任何一家医院就诊都可免去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医生也可以在“一卡通”上,对病人以往的病史了解得一清二楚,有利于进一步诊断病情,减少医疗差错。当病人需要预约挂号、网上就诊或远程会诊时,还可以通过“一卡通”的储值功能,在卡上直接付费。 

    某三甲医院医保办负责人:这需要一开始就把“一卡通”的储存容量设定得大一些,不然卡储存不了什么信息。 

    张依伯:“一卡通”最好直接跟医保卡对接,可以直接在医保卡上充值。这样,医保病人就不需要另外再办理就诊卡,即可直接支付自费项目。 

    “两会”亮点 

    成立独立处理机构疏解医疗纠纷 

    记者阙文龙薛辉 

    林翠玉等省人大代表近日向大会提出建议,我省可建立有效疏解医疗纠纷机制,成立独立的医疗纠纷处理机构,缓和医患双方情绪。 

    他们表示,近年来,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我省不少地方以医疗纠纷为主的医患矛盾比较严重,并常伴有冲突事件。他们建议,要建立化解医疗纠纷新渠道。在市级以上建立一个由离退休医学专家、律师、媒体工作者等人员组成,独立于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之外,且不向医疗机构和患者收取任何费用的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当发生医疗意外时,医疗机构或患者可向市医调会提出申请,市医调会受理申请立案,按照规程进行医学技术评估、法律援助、调解工作,督促医患双方达成并履行协议。若调解不成,再由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由法院判决。 

    另外,还须完善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并建议降低鉴定门槛,目前收费市级鉴定2000元,省级鉴定3000元,与司法鉴定相比,收费过高,患方很难承受。应简化鉴定程序;另外要建立医疗纠纷应急处理预案。在医疗纠纷的处理过程中,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牵头,联合公安、法院等部门,建立医疗纠纷应急处理预案。明确各有关部门、医疗机构的相关职责,严打“医闹”现象。 

    代表们还建议开展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发生医疗纠纷的时候,保险公司可作为第三方即时参与调解,减少医疗风险,缓和医患双方情绪。不收取其他费用。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允许新旧卡同时并行,确保同城就诊“一卡通”服务项目在全省的统一实施和平稳过渡。

 

 

    来源: 海峡都市报

 

 

中国医疗纠纷网http://www.chinaylj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