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生超负荷 病人期望高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还原医护本来面貌”,本报昨天通过报道仁济医院外科医生卞正乾拍摄《白领日志》发出的这一呼唤,引起了医务界的共鸣。仁济医院院长范关荣教授昨天与本报记者细数历史,试图找到医患矛盾的源头。范关荣说:“医生、护士,乃至医院超负荷的工作,跟不上病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的要求。”
医患矛盾的源头
医患矛盾到底源于何时?“自从上海人可以全面选择医院后,医患矛盾就慢慢多了起来。”当年的范关荣正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他清楚地记得,政策出台后,患者就医逐渐集中到上海的30多家大医院里,大医院的工作负荷直线上升。“大概到了5年多以前,超负荷运作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再也跟不上病人需求了,矛盾激化了。”
“一个医院的工作量,一个医生的工作量到底是多少?谁也不能给出答案。”范关荣举例道,“节前突降大雪,患者数量激增,手术室间间满员,急救车一辆接一辆,可送来的病人却根本没地方躺,病房走廊到处加床,医院不堪重负,医患矛盾格外尖锐。”
在仁济医院,一个医生在普通门诊上班的8个小时之内,必须要接诊100―120名患者,每个患者看医生的时间平均为3―5分钟。2007年,仁济医院手术量为2.8万台,出院病人数量为5.6万,门急诊量则高达217.3万。“排队很长,看病很短,住院见不到主任,术前主刀一闪而过。”这是病人的感受。
医患矛盾被放大
大医院再大,它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超负荷运作,医疗服务质量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毕竟医生是人不是神。”作为一院之长,范关荣对此也忧心忡忡。根据他的分析,医患矛盾主要出现在三个环节:第一,门急诊服务;第二,患者的突然死亡;第三,诊治过程出现并发症。“想想病人,一旦出现后两种情况,也真是无法接受。可是,这些都是医疗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国外医疗机构医疗事故发生率为3.5%,我们要比他们低啊。”
患者现在对医院期望值很高,自我权益保护的意识也日益强烈,但现阶段却又无法理解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复杂性和治疗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认为医院一定能治好病,当病人的病情出现不可预测的变化时,往往把责任归咎到医生身上。
一旦出现医疗事故,部分患者家属不愿意将此诉诸法律,有些甚至想通过极端的暴力手段取得高额索赔金。社会上的一些舆论为了捕捉群众的眼球,容易把感情朝患者一边倾倒,同情患者,痛斥医院,某种程度上放大了医患矛盾。
矛盾造成了浪费
“一个医生只要看到或经历过一次医疗纠纷,他们求自保的意识就会增加许多。”2003年之后,医疗过程留证据的意识在医务人员心中大大增强。“看一个普通的感冒,过去只要做一个几毛钱的透视,而现在却要拍一张三四十元的X光片,万一患者变成肺炎,这张片子就是医生不被投诉的证据。如果病人头痛,现在就需要做CT,因为头痛的可能性很多,可能是神经问题,可能是肿瘤问题,也可能是前两天没有睡好觉……”
“真的很浪费!”范关荣说。而这种浪费进而又让患者对医生产生怀疑,大大降低了信任感。
对于如何缓解医患矛盾,范关荣认为应当内外合力解决,在医院内部加强管理的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理解医务人员的辛苦,需要政府投入加大以及对医疗资源的合理规划与配置,需要社会媒体对医疗行业有更加深入和客观的认知。
来源:东方网
中国医疗纠纷网http://www.chinaylj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