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孕产妇死亡评审细则(试行)_中国医患纠纷网--江苏建康律师事务所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四川省孕产妇死亡评审细则(试行)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以达到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总方案》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一、 评审组织及职责
        (一)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的组织、监督及管理,成立辖区内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
        (二)专家组由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管理人员和医疗保健机构的妇产科、内科、外科、麻醉科、妇幼保健业务管理等相关专家组成,负责辖区内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评审工作应坚持科学、认真、负责、谨慎、公正和保密的原则。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
        (三)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辖区内孕产妇死亡评审的具体工作,包括资料收集、数据分析、信息反馈等。
        (四)  各级医疗机构应当支持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积极配合专家组查阅孕产妇死亡评审所需的病历等相关资料。
        二、孕产妇死亡报告与调查
        (一)  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医疗机构内发生孕产妇死亡(自妊娠开始至妊娠终止后42天内,因任何与妊娠或妊娠处理有关的原因导致的死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到非住院的孕产妇死亡个案的线索,应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并在7个工作日内报告所在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上报市(州)妇幼保健机构,市(州)妇幼保健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上报省妇幼保健院妇幼卫生信息中心办公室。
        (二)  孕产妇死亡个案调查。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应在接到孕产妇死亡报告后3个工作日内组织专人调查孕产妇死亡相关情况(孕期、产时、产后情况、发病及死亡经过、既往史),并填写孕产妇 “死亡调查报告附卷”。
        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将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其相关资料调查核实后1个月内上报市(州)妇幼保健机构;市(州)妇幼保健机构将辖区内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附卷于每年1月、4月、7月、10月20日以前上报省妇幼保健院。
         三、  评审的时间、程序及要求
        (一) 评审的时间。孕产妇死亡评审每年两次。县(区)级孕产妇死亡评审应在每年2月10日、7月5日以前完成;市(州)级孕产妇死亡评审应在每年2月28日、7月31日以前完成;省级孕产妇死亡评审应在每年3月31日、8月31日以前完成。
        (二) 评审程序。医疗机构内评审。具有助产资格的医疗机构应成立由业务院长、防保或医务科长、产科主任及产科业务骨干和其他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孕产妇死亡评审小组,负责院内死亡孕产妇的评审工作。院内孕产妇死亡评审应在孕产妇死亡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已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应在尸检病理结果出来后尽快完成。要求通过评审明确死亡原因,总结医疗、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县(区)级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负责对辖区内各医疗保健机构提出的死亡诊断进行初审,找出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形成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意见书,并于评审后10日内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市(州)妇幼保健院。
        市(州)级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负责对辖区内各县(市、区)上报的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复核和评审,进一步明确死因,特别是对县(区)不能确定死因及影响因素的死亡病例作出死亡诊断或最可能的死亡推断,找出全市(州)孕产妇保健、医疗、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或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改进措施,形成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意见书,并于评审后10日内报市、州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妇幼保健院。
        省级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负责对各市、州上报的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评审,要求针对疑难病例进行认真的讨论,明确死因,找出全省孕产妇保健、医疗、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或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问题,评出影响全省孕产妇死亡的其他相关因素(包括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改进的有效措施,形成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意见书,并于评审后20日内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
        (三)评审要求。孕产妇死亡评审应严格按照《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总方案》中孕产妇死亡评审的规定和要求,对其死因做出正确诊断;在分析死因时,如有多个因素导致死亡,应从中找出最根本的死因,并得出死亡是否可以避免的评审结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对孕产妇死亡个案评审要求,即十二格表评审方法,从个人、家庭、居民团体,医疗保健系统,社会其他相关部门三个环节的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系统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审,找出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省级评审还应根据孕产妇死亡个案的不同情况,就有无就诊、转运、医疗处理延误做出评审结论。
        四、 实施评审的内容
        (一)  评审结果
        1、可避免的死亡。根据本地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以及个人身心状况是可以避免的死亡,但因其中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失误造成的死亡。
        2、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由于本地区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或因个人家庭经济困难,或缺乏基本卫生知识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造成的死亡,这些死亡可因改善上述条件而避免发生。
        3、不可避免的死亡。当前本地区特别是省级医疗保健水平尚无法避免的死亡。
        (二) 死亡原因的评审
        1、死因诊断原则
        (1)诊断必须写出原发疾病,不能以临床症状或临死情况代替死因诊断,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失血性休克等,而必须写出导致上述症状的原发疾病。
        (2)如果死亡只涉及一种疾病,则填写此疾病的死亡诊断。如果死亡涉及到两种或更多的疾病时,则选择根本死因。根本死因指导致死亡的原发疾病。
        2、死因分类原则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原则,做死因分类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原发病与并发病以原发病为主,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胎盘早剥原发疾病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重病与轻病,以重病为主,如心脏病合并贫血,心脏病为重病。
        (3)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一般以传染病为主。
        (4)先天性畸形与其它疾病,取决于在孕产妇死亡中起主要致死作用的疾病。
        3、孕产妇死亡诊断和注意事项
        (1)死亡诊断要填写具体的疾病名称,如不要笼统的写“心脏病”,而要写“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
        (2)对于易混淆的死因,要尽量注意鉴别诊断。
        (3)孕产妇死前经过县级及以上医疗单位诊治的,除非有明显诊断错误,原则上引用原医疗单位的诊断。
        (4)死前未经医疗单位诊治者,要将死亡调查报告写清楚,作为死因推断的依据,也作为上级医疗单位评审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4、孕产妇死因分类编号
            01  流产                  21  慢性高血压
            02  异位妊娠              22  静脉血栓形成
            03  妊娠剧吐              23  肺结核
            04  死胎                  24  肺炎    
            05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5  支气管哮喘    
            06  前置胎盘              26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07  胎盘早剥              27  特发性脂肪肝    
            08  产后宫缩乏力          28  肝硬变    
            09  胎盘滞留              29  各类胆道系统疾病  
            10  软产道损伤            30  各类胰腺炎
            11  子宫破裂              31  蛛网膜下腔出血
            12  滞产                  32  癫痫
            13  羊水栓塞              33  缺铁性贫血
            14  产褥感染              34  再生障碍性贫血
            15  产褥期中暑            35  其它血液病
            16  晚期产后出血          36  妊娠合并糖尿病
            17  其它产科原因          37  妊娠合并内分泌系统病
            18  风湿性心脏病          38  妊娠合并急慢性肾炎
            19  先天性心脏病          39  妊娠合并各系统恶性瘤
            20  其它心脏病            40  其它疾病
        (三)十二格表评审方法
        1、三个环节
        (1)个人、家庭和居民团体,称为非正式的保健系统。
        (2)医疗保健系统:即正式的有组织的医疗保健机构。三级医疗保健网包含在这一环节中,除了包括各级医院及其专业人员的作用外,还要强调最基层的妇幼卫生人员在个人、家庭、居民团体与医疗保健机构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
        (3)社会其它各部门:包括政府决策机构、交通、通讯、教育等相关部门。
        2、四个方面
        (1)知识技能问题:由于缺乏信息、教育水平低或缺乏培训所造成的知识技能问题。在第一个环节上,表现为人们可能不了解或不知道哪些是属于健康的行为,不能认识所存在的健康问题,或不知道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寻求帮助。在医疗健系统环节上,医疗、保健人员可能不能识别或不会处理某一健康问题或派选了不恰当人员去处理某一健康问题。社会其它部门的知识技能问题反映在有关部门或领导没有意识到某些方面的需求与阻力可能会对孕产妇的健康与安全产生影响,因此在制定有关计划时考虑得不够全面或不恰当。
        (2)态度问题:缺乏责任心和应有的工作热情或愿望。
            三个环节上都可能出现态度问题,在第一个环节,人们可能怕受到某些批评或惩罚,在出现健康问题时不愿意寻求医疗、保健部门或社会其它相关部门的帮助。在医疗保健系统则表现为有关人员缺乏责任心或应有的工作热情。第三个环节的态度问题表现在相关的部门不愿提供可能的帮助。
        (3)资源问题:包括人力、资金以及材料(各种基本设备、血源、药品等)。
        (4)管理问题:指组织管理系统的问题,主要反映在第二个环节上,如医疗保健机构内的某些制度不完善,各相关科室的配合不协调,并由此产生的问题。
           3、十二格表主要内容的编号
            01 个人、家庭、居民团体的知识技能问题
            02 个人、家庭的态度问题
            03 个人、家庭的资源问题
            04 村级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
            05 村级医疗保健人员的态度问题
            06 村级医疗保健的资源问题
            07 乡级(街道)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
            08 乡级(街道)医疗保健人员的态度问题
            09 乡级(街道)医疗保健机构的资源问题
            10 乡级(街道)医疗保健机构的管理问题
            11 县(区)级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
            12 县(区)级医疗保健人员的态度问题
            13 县(区)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资源问题
            14 县(区)级医疗保健机构的管理问题
            15 省(地、市)级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
            16 省(地、市)级医疗保健人员的态度问题
            17 省(地、市)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资源问题
            18 省(地、市)级医疗保健机构的管理问题
            19 社会其它各部门的知识技能问题
            20 社会其它各部门的态度问题
            21 社会其它各部门的资源问题
        22 其它问题
        五、信息反馈和利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每年应组织召开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主任、业务骨干和有关管理人员的研讨会,反馈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同时,请专家结合当地的典型案例开展业务培训。
        省妇幼保健院每半年1次将省级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和分析报告报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将信息反馈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根据情况将一些典型案例编成培训教材,供全省提高产科质量培训使用。